基坑支护工法选取
对基坑开挖深度、工程地质条件、附近的环境等等要有一个的掌握;如果地质条件不错,附近的环境要求又不高,那么则使用柔性支护,比如土钉墙。如果对附近的环境要求高,那么使用具有一定刚性的支护型式,这样的话就能够掌握水平位移的情况。
如果地下水位深,那么则不用使用降水措施;要是场地比较宽广,那么选用放坡、桩锚式等支护结构;如果场地较为狭小,在开挖深度下的情况下,使用悬臂式支护;要是开挖深度很大的话,那么则采用多层锚杆或者多层支撑;如果地下水位不深,那么在附近场地比较大的情况下,采用上段放坡式挡土墙支护。而要是场地狭小的话,则采取可以有效掌握地面位移情况的沉降支护结构。
基坑工程设计理念的改变
1)早期:设计往往以满足地下工程施工为主。或以经验为主;或以理论为主。
2)现今:满足环境保护已成为设计施工的基本出发点。理论和经验相结合。
3、基坑设计方法
1)极限平衡法:卜鲁姆法、盾恩法、相当梁法等 ;
2)弹性支点法:解决变形分析问题;
3)有限元法:平面、空间;土体与结构共同作用;考虑土的弹塑性等;
4、对基坑稳定性的认识。
基坑事故主要是岩土类型的破坏形式。整体滑动稳定性、抗隆起稳定性等在软土中尤其重视。
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应同步施工紧密配合,坚持分层分段开挖和分层分段支护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。土方开挖的顺序和具体开挖的方法必须与设计的工作情况相一致,并遵循“开槽支撑、先撑后挖、分层开挖、严禁超挖”的原则,减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扰动范围,缩短基坑开挖卸荷后无支撑的暴露时间,对称开挖,均衡开挖,合理利用土体自身在开挖过程中控制位移的能力。很多工程实例证明,开挖顺序不同,支护结构的位移也不同,不合理的施工顺序会大大增加支护桩墙的位移,甚至出现险情。
基坑支护通常与地质条件、基坑深度、基础形式及基坑周边环境有关。其他影响因素条件相同时,不同基坑情况不同,如软土质地基需要围护,岩土地基不需要围护;深的基坑需要围护,浅的基坑不需要围护;整体开挖需要围护,分段开挖不需要围护;周边环境复杂(如有管线、建筑物及道路等)需要围护,周边环境简单不需要围护。
基坑支护工程是个程,设计的安全储备相对可以小些,但又与地区性有关。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其特点也不相同。基坑支护工程又是岩土工程、结构工程以及施工技术互相交叉的学科,是多种复杂因素交互影响的系统工程,是理论上尚待发展的综合技术学科。
因此,工程师应通过分析地质勘探报告、设计图纸,研究周边环境情况及下道工序与基坑围护的关系,从安全、经济、环保、可持续发展等多角度综合考虑,终选择合适的基坑围护的形式。同时,施工过程中应精心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,以保证基坑施工的工期正常及施工安全。